分类
分类

铜锭内部气孔率超2%,如何彻底解决?

在铜及铜合金的铸造过程中,气孔是常见的内部缺陷之一。当铜锭内部气孔率超过2%时,会严重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、导电导热性以及后续加工质量(如轧制、锻造时的开裂风险)。因此,控制气孔率是提升铜锭品质的关键。本文将分析气孔产生的主要原因,并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。
Jul 25th,2025 30 浏览量
    一、铜锭气孔的主要成因
    1. 气体来源
熔炼吸氢:铜液在高温下易吸收氢气(H₂),冷却时析出形成气孔。
水分反应:炉料潮湿或熔炼环境湿度高时,水蒸气(H₂O)与铜液反应生成氢气(2H₂O + Cu → CuO + 2H₂↑)。
杂质分解:油污、润滑剂等含碳有机物在熔炼时分解,产生CO、CO₂气体。
2. 工艺因素
脱氧不充分:铜液中溶解的氧(O₂)与氢反应生成水蒸气(H₂ + O → H₂O),形成气孔。
浇注方式不当:浇注速度过快或模具排气不良,导致气体滞留。
冷却速度不合理:凝固过快时气体来不及逸出,形成微气孔。

    二、彻底降低铜锭气孔率的解决方案
    1. 优化熔炼工艺
严格控制原料:确保炉料干燥、无油污,必要时预烘烤(200~300℃去水分)。
惰性气体保护熔炼:采用氮气(N₂)或氩气(Ar)覆盖熔池,减少吸氢。
高效脱氧:添加磷铜(Cu-P)或锂(Li)等脱氧剂,降低氧含量(目标O₂ < 5ppm)。
2. 气体排除技术
真空熔炼/浇注:在真空环境下熔炼,显著减少气体溶解(适合高端铜材)。
熔体净化处理:
  • 惰性气体吹扫:通入氮气或氩气,促进气泡上浮(旋转除气更高效)。

  • 熔剂覆盖:使用硼砂(Na₂B₄O₇)等熔剂吸附夹杂物和气体。

3. 改进铸造工艺
低温慢速浇注:降低浇注温度(紫铜建议1100~1150℃),减少湍流吸气。
优化模具设计:
  • 增加排气槽或使用多孔石墨模具,帮助气体逸出。

  • 采用倾斜浇注或底注式浇包,减少卷气。

定向凝固技术:控制冷却梯度,使气体向冒口集中排出。
4. 后续处理与检测
热轧/热锻破孔:通过热加工压合微小气孔(需控制变形量≥30%)。
无损检测:超声波或X射线探伤监控气孔率,确保达标(≤0.5%为优)。

    三、案例与效果验证
    某铜加工厂采用“氮气保护熔炼+磷脱氧+旋转喷吹除气”组合工艺后,气孔率从2.3%降至0.8%,轧制开裂率下降90%。进一步优化模具排气后,气孔率稳定在0.5%以下。

    结语
    铜锭气孔率超标问题需从原料、熔炼、铸造全流程协同控制。通过脱氧除气、工艺优化和严格检测,可彻底将气孔率降至1%以下,满足高端铜材(如电子铜带、精密铸件)的严苛要求。企业应根据自身设备条件,选择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。